当前位置:中外高端食用油招商网 > 食用油新闻
文章搜索:  
我国植物油供需现状 节油减损 助力我国油脂油料提升自给率
2025-5-19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宣教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油脂油料作为重要的民生商品,一方面国内产不足需,严重依赖进口,另一方面浪费严重影响供应链安全。在我国大豆、植物油自给率低,供应链安全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节油减损对提高自给率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大力提升油脂油料行业减损技术和装备水平;严格落实节粮减损相关法规、构建反粮食浪费长效机制;推广低蛋白日粮,减少蛋白损失,综合施策切实保障油脂油料供应安全。


我国植物油供需现状


1、我国油料产量连年增加


油脂油料作为大宗农产品,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油料生产,先后提出大豆振兴计划、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通过临时收储、目标价格补贴、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生产流通。2024年我国油料(含大豆和棉籽)产量达到7154万吨,同比增加246万吨,比1978年增长3.6倍。国产油料折合植物油总量约2100万吨(包括玉米油、米糠油等非油料作物产油),比2012年增长25%。由于大豆、花生、芝麻等油料并非全部用于榨油,国产油籽实际生产的植物油约1400万吨,远低于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脂油料消费需求持续增加,且远超产量增幅。为满足国内需求,1993年,我国逐步放开了油料市场,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逐步取消相关品种的进口配额限制,实施单一关税制度,油脂油料进口量快速大幅增加。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进口油料1.15亿吨,植物油716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7.5倍、4倍,居全球第一、第二,如果进口油料全部由国内生产,需要耕地约8.1亿亩。在国内耕地和水资源不足、消费需求维持高位背景下,我国大豆和油脂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2、我国植物油消费总量居全球第一


我国是植物油消费大国,消费量仍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植物油食用消费量3740万吨,略高于上年的3678万吨,远高于2001年的1280万吨,增幅达到1.9倍。我国植物油食用消费主要以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主。2024年我国豆油食用消费1620万吨,占比43.3%,远高于其他植物油,在绝大部分省份已成为主流消费油品。菜籽油食用消费量为980万吨,占比26.3%,是我国传统油脂,受进口大豆油脂的冲击,其占比不断下滑;棕榈油295万吨,占比7.9%,因其价格较低,多用于烹饪调和油或餐饮业煎炸油等。


我国居民油脂人均摄入量显著偏多。2024年我国人均食用消费量26.6千克/年,高于日本、韩国等东亚邻国。日均消费量为72.7克/人,明显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提出的合理摄入水平25〜30克/人。过量摄入对广大民众的健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威胁,增加了肥胖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风险,尤其对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为不利。有研究表明,动物油脂的过多摄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17%,而用植物脂肪的5%能量替代动物脂肪5%能量后,总体死亡率可降低4%〜24%,心血管死亡率可降低5%〜30%。油脂摄入过多还容易引发肥胖。根据《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30年我国超重和肥胖的成年人口将达到7.9亿。


节油减损对提高大豆油脂自给率意义重大


我国油脂加工企业大多布局在沿海、沿江地区,且以沿海为主,很多油厂都有专用码头,进口油料可以直接进入工厂仓库,进口油料运输环节损失极少。且先进的工艺、精良的设备和规模化水平,基本能够做到进厂大豆全部“吃干榨净”,加工环节几乎没有损失。进口油料加工后的终端消费场景,如油脂、蛋白粕的运输、消费则存在损失浪费的问题,特别是消费环节损失严重。从现状看,油脂油料损失浪费主要集中在植物油消费和蛋白粕消费环节。


1、国产大豆油料产后减损有空间


根据国家粮食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粮食产后损失浪费调查及评估技术研究”和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办公室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国产大豆和油料产后损失率约13.7%。分品种看,油菜籽产后损失率最高,达14.7%,主要因油菜籽籽粒小,且同一植株上菜籽渐次成熟,成熟期易产生炸裂造成损失,仅收获环节损失率达8.3%;大豆产后损失率13.2%;花生产后损失率12.9%。按照2024年产量测算,大豆和油料产后损失总量778万吨,其中大豆273万吨,油菜籽217万吨,花生238万吨。


2、油脂消费环节损失浪费占比高


油脂作为油料加工产成品,损失主要集中在消费环节,且分为在外餐饮消费和家庭消费两个场景。根据行业人士预计,我国餐饮废弃油脂收集利用量约300万吨,倒推餐饮浪费总量约500万吨,回收的废弃油脂主要用于生产生物柴油,以及皮革加工和日化洗涤行业。根据家庭和餐饮粮食浪费规模的比例,综合考虑单个菜品家庭耗油量比餐饮行业低的特点,预计家庭油脂损失浪费量290万吨。油脂消费环节损失浪费总量合计约790万吨,占2024年植物油消费总量的21.1%。


3、蛋白粕减损降耗理论空间大


蛋白粕是油脂加工的副产品,由于其价值和需求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刺激油料进口的重要因素。蛋白粕主要消费场景是饲料原料,其损失浪费主要表现在畜禽养殖环节。通过物质流分析法测算,饲料原料中的蛋白质仅有30%最终沉积转化为肉蛋奶等产品,蛋白质流失率高达70%,但考虑到畜禽对蛋白质的吸收率、消化率、转化率等差异,以及养殖效率等因素,蛋白质流失不能简单认为都是浪费,在不影响畜禽生长的前提下,降低日粮中蛋白含量,既可以减少蛋白质损失,又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压力,是饲料工业行业努力的方向。从低蛋白日粮实验结果看,将原有的“玉米+豆粕型”饲料配方向“精准氨基酸型”配方转变,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能够将日粮中蛋白粕含量降低4个百分点,如果推广到位,可以减少3060万吨大豆消费量,约占我国大豆压榨量的30%左右。


4、节油减损有效提高油脂油料自给率


油脂油料在生产经营和消费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出现损失浪费难以避免,因此实践中损失浪费不可能为零。按照已有研究成果和专家经验来测算实际减损潜力更具现实意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武拉平以调研样本中损失率最低的5%数据作为标准,综合考虑节粮减损成本等问题,预计三大主粮减损潜力可达最初损失量的35.26%,以此测算,大豆和油料产后减损潜力约253万吨,相当于减少大豆进口148万吨,包括大豆直接减损76万吨,油菜籽、花生按蛋白含量折合大豆减损72万吨。


饲料养殖业对豆粕的消费需求是带动大豆进口的主要原因,但养殖行业豆粕的利用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积极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可大幅降低大豆压榨需求,考虑到配方技术的推广、原料采购的便利、养殖效益的影响,如果将饲料中总蛋白添加比例再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约1350万吨大豆需求,可提高大豆自给率约2.5个百分点。


我国人均食用植物油实际消费量与膳食指南建议摄入量存在巨大差距,既有摄入率、浪费等问题,也有饮食习惯的原因。按照植物油在消费环节的减损潜力50%测算,减损量可达395万吨。大豆和油料产后减损量(假设减损量全部用于榨油)折油66万吨、合计减少油脂损失461万吨,可提高自给率约5个百分点。


综合施策保障我国油脂油料供应安全


1、大力提升油脂油料行业减损技术和装备水平


加强国内油料生产源头管控,推进大豆油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机收作业标准化水平,指导农户选择适宜机械,适时收获,减少收获过程损耗。鼓励开发绿色环保烘干设备,强化储运环节减损;研制推广大豆和油料储藏器具,改善农户储存条件。提升加工利用水平,优化加工技术装备和工艺,做到“吃干榨净”,提高出品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2、严格落实相关法规,构建反粮食浪费长效机制


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鼓励理性消费节约用餐,健全餐饮业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常态化推进光盘行动,开展爱粮节油系列宣传活动,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同时要注重提高城市居民家中的饮食垃圾的回收处理和分类质效,加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持续推动低蛋白日粮和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方案


我国饲料配方中蛋白原料添加比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由于豆粕价格相对较低,多年来一直存在豆粕添加比例过高问题,导致大豆进口量持续增加,也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建议继续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饲料配方和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方案,通过采用添加氨基酸、增加杂粕等方式,优化蛋白添加比例,减少豆粕添加量,降低饲料养殖业对蛋白粕,尤其是对豆粕的过度依赖,减少大豆进口。


4、加强“少吃油吃好油更健康”宣传引导


科学准确地描述科学食用油脂的健康价值,对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防控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以健康科普知识为介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网络广告、自媒体等线上方式,与海报、社会活动等线下方式相结合,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不断提高消费者“少吃油吃好油更健康”的认知水平。引导消费者科学食用植物油,提倡健康烹饪方式,减少食用油消费,进而减轻植物油供应链安全压力。


更多行业动态|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行情|食用油期指|粮油发展行业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有部分图文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务必核实,风险自负。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内容及图片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网会尽快删除。